MS的誕生

據說,MS的始組,只是裝上了機械手的工業用小型機械而已。

但是,由於殖民地建設所需,對作業用的宇宙機的需求急劇增加,於是作業機在外形上發生了劇變,變成了現在的MS

太空殖民地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建築物,以往的土木建築常識完全用不上。所以,以往的作業用重型機,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,達到當時移民計劃的要求。

於是,能夠在無重力環境下,有效率地施工的新作業用機就登場了。它就是自護尼克社 (Zeonic Company)製造的空間作業用機ZI-XA3,它的出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

XA3由於是作業用機,所以,它並不像MS那樣,動作可以那麼柔軟、靈巧和敏捷。不過,由於它的前提是要在無重力下工作,故它已解決了MS絕大部份的基礎技術。

MS-06 ZAKU
cg79-ms06f.JPG (2753 bytes)MS
初期的最高傑作,就是這個渣古MS了。其出類拔萃的性能運用和機體平衡,亦為後世的MS帶來了極大的影響。

事實上,這個機體是後來的渣古MS的直系組先。

急於為戰爭作出準備的SIDE 3(自護公國),一早就著手研究決定戰局的、劃時代的新武器。對於自護來說,這個ZI-XA3,可以說是通往MS的跳板。

在這種ZI-XA3上,裝上高出力(輸出功率),並將其骨架強化,然後,再裝上速度/姿勢輔助推動裝置(Vernier Thruster)及操控武器的系統,就成為了MS的第一號機MS-01「古拉布民」了。

MS-01上再加以改良,即其第五代機種MS-05,就是初代渣古MS了。

MS的能量系統

MS在作為武器投入實戰之前,還要突破各式各樣的技術難關。

當中最大的問題,就是能量系統了。

初期的MS,由於是利用燃料電池、高效率儲電池或放射能電池提供能量,故其出力始終有限,令致作戰行動的時間也受到決定性的限制。

故此,對被視作機動性甚高的機動砲台—MS—來說,這種程度的電源還是不可能應付實戰的。因為,在嚴酷的環境下打實戰,MS必須具備比理論值多出數倍的能量才行,於是自護就展開研究新的能量系統,以便將之搭載到MS身上。而這個系統必須能夠和當時主流的核融合(核聚變)系統匹敵才行。

MS這種武器的功用,在地球聯邦軍亦一早被議論過。因為,地球聯邦的研究結果認為:就算沒有後述的因「米洛夫斯基粒子 」而導致的絕對性ECM(電子、電波妨礙系統),一早已過度發達的電子戰,將會令雷達和感應系統之類的東西越來越變得無力,而甚至在宇宙空間,近身戰在戰術上最終也會成為戰鬥的主流。

可是,聯邦不能成功地讓MS實用化。他們和自護一樣,也是因為未能解決確保動力來源的問題。

至於核融合系統,其實並不是理想的能量系統。雖然,利用氘和He3作為燃料,無疑是不會產生危險的輻射殘餘物,但是,該系統在運作時卻會製造出大量的輻射殘餘物(主要是伽馬線)。大型的太空船問題還不大,但MS的設計,必須將能源置於駕駛倉附近,故使用核融合爐一早已不在考慮之列。

而打開技術突破口的,就是米洛夫斯基物理學了(即是在米洛夫斯基粒子影響下的物理理論)。

伊內斯高型熱核反應爐 伊約內斯高型熱核反應爐
這是為MS試製而成的原型爐,它體積極小,而且易於防止輻射洩漏,是非常神奇的核融合爐。它可以通過米洛斯基粒子的超結晶格子,以超高效率把產生的能量轉換成電流。

其後,一種新型爐誕生了。這種新型爐雖然只有數公尺大小,卻可以比較安全地為MS提供運作時必須的出力。

據說,自護決定把MS投入實戰中去,也是因為成功地開發出這個新型爐之故。事實上,聯邦軍的MS要到一年戰爭後期才能投入戰鬥中去,眾所周知,就是因為開發這個新型爐時花多了時間。

不過,一旦渣古MS製造成功,其機密落到聯邦手上時,在人材及環境的雙重配合下,很短時間內就成功開發出高性能的發電機(Generator),關於這一點,只要看高達MS的誕生就一目了然了。

~MS的誕生
~米洛夫斯基物理學及應用

~雷射武器的誕生

~機動戰士的操縱系統

~大戰後期的MS

~大戰末期的機動兵器

Created: 28 May 00 05:54pm
Last Update: 28/05, 13/07/00, 08/09/01 by Michael Po
All illustrated pictures, names, etc. are
© their respective owner / creator / distributo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