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洛夫斯基物理學及其應用

米洛夫斯基粒子是由米洛夫斯基教授預言及証實其存在的。在UC時代,MS得以面世的最大原因,就是因為發現了這種特殊的荷電粒子,及其應用理論很快得以確立之故。

米洛夫斯基粒子及其特質

在核融合爐及宇宙空間中進行核試驗時,一種長時間持續的極端電波障礙在宙域中產生,科學家在調查這個現象時,卻發現了一種元粒子(基本粒子)—米洛夫斯粒子。

這種粒子,當荷有正或負的荷電狀態時,具有靜質量幾乎是零的特性。當將之置於足夠的密度狀態之下,它們就會排列成立方格子狀。

最初,這個特質並沒受到注意,但是,其後卻引發出重大的技術革新。

而當中最大的成果,就是研製出為MS所採用的新型核融合爐了。

正如前面所述,核融合爐在運作時,會產生大量的輻射。而遮隔這些輻射,必須建造非常龐大的設施。宇宙船不能盡量小型化的原因,就是因為要在船內建造巨大的設備,用以遮隔爐心放出的輻射之故。

不過,應用了米洛夫斯粒子的磁場系統,卻完全突破了既有的技術極限。

將米洛夫斯基粒子的立方格子壓縮之後,為了壓縮而加之的能量,會轉換成表面上的質量。各個粒子,會組成和質子差不多重量的立方格子,而這個立方格子會起著凝氣閥(trap)的作用,令He3和氘的原子核達到互相接近的至近距離。

而將這個性質加以利用,就可以製造出很容易產生核融合的爐,就是所謂的米洛夫斯基.伊約內斯高型核融合爐了。

在這種方式下,不但可以密封發出爆炸性能量的爐心,更能令融合爐運作時產生的輻射能量,成為超結昌相的立方格子整體的能量。而通過儲積和放出這種能量,不但可以實現以前的核融合爐不能做到的高效率能量轉換,還能很容易地操控融合爐本身。

而且,這種型號的核融合爐(包括遮隔設備在內),不僅只佔數立方公尺的面積,且能獲得比以往的核融合爐大得多的出力(不過,這也即是說,倘若MS受損,就非常容易引起爆炸了)。

但是,米洛夫斯基物理學帶來的技術革新,並不是僅此而已......

米洛夫基的魔術粒子

由於可以有效地干擾雷達和電子儀器的運作,米洛夫斯基粒子令戰爭進入了MS的宇宙格鬥戰時代。而太空母艦的「反重力」飛行亦建於—「米洛夫斯基緩衝墊」之上。此外,還有米洛夫斯基核融合引擎的機械結構也值得一提。

米洛夫斯基緩衝墊的應用

UC世界最初的能量源,是來自巨大的太陽發電衛星(SPS)的發電板。其後,轉用了便宜的核融合爐來發電。

所謂核融合,精確來說,即是氦3/重氫(deuterium,又稱氘)型熱核反應爐。這種爐,粒子的數目在前後是不變的,故正式來說不能叫「融合」。

那麼,跟現在研究中的重氫/三重氫核融合相比,這個反應爐在哪一方面優勝呢?答案在於它不會產生中性子—在電磁上不可遮隔的輻射。由於它的生成物皆負有電荷,故在能量轉換和遮隔放射能方面,都會比較易。

不過,在地球上並不存在可供利用的氦3。但是,換了是宇宙的話,就......

U.C.世界中,氦3採自兩個地方。其一是月球的粉沙,它藏於比地面略深的地層中。太陽風把氦3帶來月球,積聚於地層中,含量雖少,但仍可利用。其二是採自木星的大氣層,因為當中含有大量的氦3和重氫。採得後就運往地球和月球使用。

UC世界,建造熱核實用爐時,最初是用由從月球粉沙提煉出來的氦3,其後,木星豐富的資源就成為了新的採集對象了。不過,在這個階段,只懂得製造非常巨大的熱核反應爐。

突破這個限制的,是居於SIDE 4Y.T.米洛夫斯基—一位引發物理學革命的人科學家。

米洛夫斯基粒子,是在研究開發小型熱核反應爐時被發現的。其實,米洛夫斯基理論已預告過它的存在,但一直不為學界重視而已。不久,這一先知亦曝光了。

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靜止質量幾乎是零,並帶有或正或負的電荷。在粒子間會產生一種叫做「T-force」的反向力(斥力),在般的空間中,它會急刻地擴散,令正負粒子形成規則排列的立方格子。這個立方格子場—I力場(或稱I-Field),能夠干擾波長由紅外線(或類近波長)至超長波之間的電磁波傳送,故亦可引起電子回路發生故障。

由於I力場的質量是零之故,它可穿透一般的物質,但水、土地、金屬、碳等具導電性的物質,卻難於穿透。而在一年戰爭時,它曾被局部地利用過。那就是所謂的「米洛夫斯基緩衝墊」了。

只要在低空飛行的太空船—如太空母艦之類—下面,經常撒滿大量米洛夫斯基粒子,由於I力場不能穿透太空船和地面,它就會製造出像氣墊船那樣的軟墊效果。不過,它在高空卻沒有這種效果,加上連裝置了大輸出功率試用爐的太空母艦也會感到輸出功率不足,在效率過低的因素下,後來,這個方法就沒有怎樣被實際應用了。

不過,在太空船衝進大氣層時,「米洛夫斯墊」所起的保護作用卻受到注意。在衝進大氣層時,由於大氣受熱形成的等離子體(Plasma),會在船身與等離子體之間壓縮,起著受熱和受衝擊之下的緩衝作用。

超小型熱核反應爐與米加粒子砲

米洛夫斯基.伊約內斯高型熱核反應爐,是一種觸媒熱核反應爐,它利用受磁性壓縮的I力場的超結晶格子變成。當I力場受到壓縮時,米洛夫斯基粒子會應壓縮度,增加外觀上的質量,最終,其重量會變得跟正質子或負質子差不多。之後,在這個格子中注入氦3和重氫的等離子體。

伊內斯高型熱核反應爐 這是為MS試製而成的原型爐,它體積極小,而且易於防止輻射洩漏,是非常神奇的核融合爐。它可以通過米洛斯基粒子的超結晶格子,以超高效率把產生的能量轉換成電流。

其實,在結晶中只注入等離子體,在同等的物理性壓力下,能實現多位數的原子核密度。在跟I力場結構近似的金屬中,向氫施以導流,就算沒有沉重的耐壓筒,也可以達玫與儲存大量氫的相同效果。

此外,這時,荷上負電的米洛夫斯基粒子,會形成擬似原子,在氫3和重氫的原子核周圍,像普通原子核的電子那樣迴旋。在這種情況下,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重量會達到電子的二百倍,故迴旋半徑會因應縮少。於是,一種極為小型的擬似原子就誕生了。

另一方面,I力場會令格子缺損急速回復。這時,由於T-force在擬原子身上也會起作用,給彈開的擬似原子只能通過極狹窄的領域(channel)—即排列整齊的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間隙。

故此,氦3擬似原子和重氫擬似原子衝突的比率就大得多了。

衝突的結果,只限於一瞬間,由氦3/重氫組成的擬似分子就會應運而生。由於它們是由小型化的擬似原子組成的,故此,在這時,擬似分子內的核與核之間的距離就會縮得短了。

妨礙核和核的合體,再分裂反應,由於核與核之間互相排斥,到達被稱為「庫侖障壁」的臨界距離之故。通常,要突破這種障壁的話,需要超高壓和超高熱,但這種擬似分子卻可輕易做到。

在擬似分子產生的極短的一瞬間內,「庫侖障壁」遭到突破,兩種核在融合,再分裂的同時,會放出膨大的能量。

其實,跟這個很相似的核反應,在1950年已為人們所知。當時,代替米洛夫斯基粒的,是負電荷的m介子(muon)。只要選取氫與氫,或重氫與三重氫作為燃料,就會形成跟氫分子相當的、較安定的擬似分子,所以就算沒有超結晶格子,也可以做到低溫下的核融合反應。

這個觸煤核融合效果(後來,小行星撞地球引致恐龍絕種的學說,令這種核融合效果更廣為人知),是由諾貝爾得獎者盧爾.W.阿爾瓦雷斯(Luis W.Alvarez)的研究班發現的,包括安德利.薩哈諾夫(Andrej Sakharov)等科學家在內,曾多次想將這種核融合效果實用化,但基於能量回收率的問題,結果所有計劃都只好棄。

但米諾夫斯基給這個遺忘了的學說帶來了新的曙光。

當正、負電荷的米洛夫斯基粒子的I力場壓縮率超過了臨界點之後,粒子間的融合,會形成中性的、表面上質量極大的米加粒子。電磁性地壓縮了的米加粒子,從這裡得到解放之後,就會將位能(Potential Energy)轉換成速度,形成中性的、極高能量的光束(Beam)。

有關開發這種雷射砲的前因後果,和令MS也可裝上擁有戰艦巨砲輸出功率的「能量CAP」,而這裡想強調的是米加粒子光束的防禦突破能力。

UC世界,對X射線及伽馬射線,可用毫微工學(Nano-Technology)應用的廣帶域伽馬射線鏡;而對雷射光,則可用臨界米透體塗膜,來作有效的防禦手段。此外,在1970年代受到注目的荷電粒子光束武器,不單易受到自然電場和磁場的影響,如果只限於脈沖狀的話,還可利用誘導電流來作電磁防禦。

即是說,米加粒子砲做不成矛卻有盾的功用,為停滯不前的戰爭技術世界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。不過,要是能用「能量CAP」去作封鎖的話,米加粒子的偏向在原理上也並非不可能的。

在一年戰爭末期,具有光束偏向性能的MS登場了。不久,I力場在「高達」廷續系列中,逐漸變成仿如科幻小說中的萬能壁疊了。

~MS的誕生
~米洛夫斯基物理學及應用

~雷射武器的誕生

~機動戰士的操縱系統

~大戰後期的MS

~大戰末期的機動兵器

Created: 28 May 00 06:16pm
Last Updated: 28 May 00, 08 Sept 01 by Michael Po
All illustrated Pictures, names, etc. are
ã  their respective owner / creator / distributor.